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项目 > 爱益芦台筑栋梁 > 公益项目
爱益芦台筑栋梁 芦台试点学校“家校共育”情况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07-10 15:38:00  浏览数:
目 录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二)实地访谈调研基本情况
二、芦台开发区试点学校概况 
(一)芦台开发区试点学校基本情况 
(二)芦台开发区被调研班级基本情况 
(三)芦台开发区被调研班级家长基本情况 
(四)芦台开发区被调研班级教师基本情况 
三、芦台开发区试点学校家校共育现状 
(一)家校共育本身基础较为薄弱 
(二)家校就构建共育达成基本共识 
四、芦台开发区试点学校家校共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能力不足 
(二)教师在解决学生成长期教育方面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家长与教师之间沟通不够顺畅 
五、促进芦台开发区试点学校家校共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试点切入逐步推进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
(二)逐步增强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能力
(三)有效提升教师在家校沟通方面的技能
(四)搭建家长与学校之间沟通交流的渠道
(五)开展多元化活动激发家校共育的活力 

    为全面了解芦台开发区试点学校家校共育情况与学生发展现状,并为下一步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开展家校共建共育系列活动等工作提供依据。北京公益服务发展促进会特成立“芦台试点学校‘家校共育’情况调研组”(以下简称“调研组”)于2020年6月开始进行调研,并对此次调研了解的情况和获取的信息进行了归纳整理、综合分析,最终完成此报告。
一、调研基本情况
调研组根据本次调研目标,以“家校共育”过程中涉及的学校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四类人群作为主要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对比分析法,完成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调研。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调研组针对教师、学生、家长三类人群分别设计调查题目,并形成电子问卷。2020年6月9日,调研组将家校共育调研问卷分别发放给两所试点学校的教师、学生、家长进行匿名填写。截止2020年6月11日,累计回收问卷教师版29份、学生版345份、家长版336份,其中有效问卷教师版28份、学生版344份、家长版331份,整体有效回收率为99.0%。
(二)实地访谈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实地访谈选取两所学校四至五年级的4个班级作为调研对象。4个班级分别为:第二小学的四年级1班、五年级1班,实验小学的五年级1班、五年级2班。2020年6月12日,调研组前往芦台开发区试点学校进行实地调研,由卢玲、师晓霞、刘诗琦、闫纯慧组成两个调研小组,面向被调研班级涉及的学校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四类人群就“家校共育”情况分别进行访谈,受访者样本数量为48人,其中,学校教育管理者为4人,教师为4人、学生为20人、家长为20人,学生及家长的抽样比率均约12.5%。
二、芦台开发区试点学校概况
(一)芦台开发区试点学校基本情况
此次“家校共育”活动试点学校为河北唐山芦台经济开发区第二小学、河北唐山芦台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第二小学”、“实验小学”)。
第二小学于2011年9月建成,是一所全日制农村小学。生源主要来自周边1个社区和4个行政村。学校现有教学班16个,在校生623人,教师34人,其中在编教师17人,聘用制教师11人,临时代课教师6人,大专以上学历31人。学校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办人民满意学校”为己任,务实创新,开拓进取,是农村先进学校的典型。
实验小学位于芦台经济开发区场部,现有教学班12个,在校生492名,教职员工45名,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100%。实验小学确立了以“和美”为内核的办学方向,致力于唤醒每一个人心中的美好,提出“创造和美教育,人人向美生长”的办学理念,以常规管理为主线,探索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评价体制,努力促进学生落实成长目标。
(二)芦台开发区被调研班级基本情况
从总体来看,两所学校被调研的班级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生源差异性明显,其中,第二小学被调研班级以本地生源为主,全班只有1名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而实验小学被调研的班级生源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二是从经济收入、教育背景、家庭成员职业情况等家庭条件来看,两所学校被调研班级的学生家庭条件基本相似;三是受多重因素影响,个别被调研班级的学生家庭情况存在差异,调研结果显示,第二小学被调研班级的学生单亲家庭相对较多,其中1个被调研班级学生数量为45人,家庭为离异状态的学生数量约十几人,比例超过班级学生总数量的25%。
(三)芦台开发区被调研班级家长基本情况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被调研班级家长在年龄方面,30岁-39岁的占受访家长总数的69.1%,说明受访家长普遍比较年轻,且以80后为主;在性别方面,参与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家长多以女性为主,在实地访谈的家长样本中,仅有两位男性家长参与,且参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妻子没有时间;在教育程度方面,74.9%的受访家庭中家庭成员最高学历为高中(中专、技校和职高)及以下,其中,实验小学家长学历与第二小学家长学历相比,总体相对偏高;在家族成员构成方面,二胎家庭占有一定比例。从调研结果可见,在被调研班级的学生家长中,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父母受其年龄、成长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一方面在应对成长期孩子出现的问题时普遍缺乏与之匹配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在提高自身家庭教育能力方面有一定的认知度与主动性意识;二是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分配方面,母亲是孩子教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在参与孩子成长和家庭教育方面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优于父亲;三是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因素的限制,两所学校的家长整体上在家庭教育能力、对家校共育工作认知度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别;四是二胎家庭当中,普遍存在对第一胎子女的教育、陪伴等投入时间与精力不足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四)芦台开发区被调研班级教师基本情况
根据调研结果,两所学校被调研班级的教育者在性别方面,均以女性为主,占受访教师总数的92.6%;在年龄方面,20岁-29岁的教师占受访教师总数的39.3%,30岁-39岁的占受访教师总数的25.0%,说明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整体较为年轻;在学历方面,受访教师大多是本科毕业的年轻教师;从教师队伍结构来看,第二小学教师队伍由在编教师和一定数量的聘用教师、代课教师组成,教师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大。
三、芦台开发区试点学校家校共育现状
(一)家校共育本身基础较为薄弱
芦台开发区试点的两所学校家校共育机制尚不完善,家委会还未建立,对于学生成长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师生之间、家校之间沟通技巧等方面缺乏有效指导。从家长与教师之间沟通来看,普遍存在内容、方式单一情况,双方交流内容基本以孩子成绩问题和纪律问题为主,针对孩子成长方面的有效探讨相对较少。
总体来看,两所学校均未能在学校、家长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和互补关系,双方教育处于各自行动状态,导致双方在孩子教育方面的信息存在差异。例如,在教师层面来看,个别教师反映在家长会上大部分家长愿意积极配合教师在学生教育方面的各项工作,态度倾向明显,但在日常家校沟通中,部分家长却表现出了与之相反的态度,由此导致教师对家长评价不高且双方沟通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从家长层面来看,对于教师打电话沟通这一情况则普遍持有孩子可能出现问题的心态,且对教师反映的孩子问题缺乏应对能力,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教师与家长之间在沟通互动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合作等问题。因此,从家校教育工作推进、有效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等需求出发,当前学校亟待在教育部门的指导和专业力量的支持下,搭建有效平台以增强试点学校家校共育能力。
(二)家校就构建共育达成基本共识
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和家长就构建家校共育方面的认同基本一致。在问卷调查中发现,74.8%的受访家长和82.1%的受访教师表示对家校共育有一定的了解,并愿意支持学校开展这一方面的推进工作。虽然仍有25.2%的家长和17.9%的教师表示不了解家校共育这一概念,但是97.9%的受访家长和96.3%的受访教师都认为学校与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该加强合作,85.7%的受访教师更是表示家校共育“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必要进行全面推动。
在实际访谈中,两所试点学校的大部分教师认为,在与家长沟通及指导家庭教育方面缺乏专业技能,期望获得针对性提升;而家长均表现出自身在教育孩子方面缺乏有效的应对能力且部分家长由此产生心理焦虑等问题,特别是在应对孩子玩手机等方面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因此,家长希望能够从学校获得更多支持。
四、芦台开发区试点学校家校共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能力不足
——家长缺乏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两所学校在家长与孩子交流方面的情况较为相似,家长均表现出“有心无力”的状态,既期望能够把孩子教育好,但又习惯于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有的家长直接表示“不擅长与孩子交流”,个别家长反映“自己一般不动手,主要是靠吼”。在针对学生的调查中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情况,部分学生反映父母有时会采用打骂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受家庭背景等多重因素影响,两所学校的家长在该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二小学的家长学历大多处于小学水平,受离异率较高或者父母工作较忙等因素影响,教育方式更为简单直接,打骂现象相对偏高,而实验小学家长的学历大多处于初中水平,二胎情况较多,与孩子交流时间及精力相对更少,家长多以说服教育方式为主,同时也存在个别打骂情况。
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实际访谈与调研问卷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实际访谈中大多数父母表示会采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但在家长问卷调查中却发现(如图1所示),就“您如果发现了孩子的缺点,您的做法是”这一选题而言,有91.1%的家长表示会选择“耐心教育,让他自己认识问题”的方式,而仅有8.0%的家长会选择训斥一通,0.9%的家长会选择不问理由动手就打。导致这一差异性结果产生的原因,可以理解为家长在问卷调研中所产生的自我防御心理及“装好”心理,这在心理学专业问卷采集中是常见的情形。不过,同时也从侧面看出家长内心很期望自己能够去耐心教育孩子,而不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由此可见,在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方面,如何提升家长的沟通技能进而更好地构建亲子关系已经成为当前家庭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获得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
 
图1 父母在发现孩子缺点后的处理方式
——孩子心理发育情况与家长认知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通过问卷数据可知,74.5%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跟自己很亲热,什么事情都会告诉自己,但在实际访谈中却发现有接近九成的父母并未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对此,部分父母内心也很清楚。例如,个别父母表示,“现在孩子长大了,但是感觉与自已渐渐有了距离感,孩子有事情愿意找姐姐或者其它年龄相近的亲密者倾诉”。
在对孩子进行访谈中发现,孩子之所以不喜欢与父母进行交流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二是有更好的交流对象,如老师和同伴。在实际访谈中,学生认为,老师性格温柔、脾气好是学生愿意选择与之交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家长较少通过适当方式给予孩子积极性鼓励。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鼓励是家庭教育中比较重要的方法之一,每个孩子都需要不断地鼓励才能获得自信、勇气和上进心。由此可看出,来自家长的积极鼓励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性格塑造尤其重要。实际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如图2所示),57.3%的家长认为自己经常会鼓励孩子,而有34.7%的孩子表示父母经常会鼓励自己;40.5%的家长认为自己有时会鼓励孩子,而有54.5%的孩子表示父母有时会鼓励自己;2.2%的家长表示自己几乎不鼓励孩子,而有10.5%的孩子表示父母几乎不鼓励自己。从双方问卷调查结果反馈可以看出,父母认为对孩子的鼓励频率与孩子实际所感受到的鼓励频率存在一定偏差,家长和孩子对于“鼓励”的认知不同,需要家长多站在孩子角度对其进行积极沟通。


    在实际访谈中,两所试点学校家长反馈更多的是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发现的也大多是孩子身上的缺点。调研过程中,当受访家长被问到是否经常夸奖孩子时,有个别家长表示,“不夸孩子,虽然知道光靠打是教不好孩子的,可是缺乏夸奖的理由”,并且这类型家长会经常跟孩子表达其缺乏可以夸奖的理由。
——少数父母缺乏充分时间关心孩子学习和生活。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尤为关注孩子的学习问题。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如图3所示),共计约有16.4%的孩子反馈其学习并未由家长双方或其中一方来负责。其中,有7.9%的孩子反馈其学习是由家里老人来负责,有0.6%的孩子反馈其学习是由其他亲戚来负责,7.9%的孩子反馈其学习没人负责。而家长在调查问卷中所做出的反馈与孩子问卷回馈情况基本一致。由此可看出,部分父母并未投入充足的时间来关注孩子的学习,这也是导致部分孩子学习成绩偏低的一项重要因素,而家长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所看到的仅是成绩本身而未能从原因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经过实地访谈可知,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试点班级的家庭中父母双方大多忙于生计问题,很少有时间关注学生学习,家庭中负责孩子学习任务的多是母亲一方。除此之外,家长的双方父母成为照看孩子学习的主力,例如,访谈成员中一位孩子的奶奶表示,孩子的父母都在上班,周一到周五孩子归她负责,而周六、日则由孩子姥姥负责,而这种隔代教育较难代替家长在孩子学习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家长对孩子未来预期发展所持心态较为矛盾。在问卷访谈中,有86.2%的家长对孩子将来的工作、生活和所受教育都有较高期望。而在与两所试点学校的家长进行访谈时,多数家长则表示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没有过高要求,有的家长表示,“不要求孩子考第一第二,也不要求当班长,只要在学校听话,每天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别混日子就行。”有的家长则表明,“让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力上学不好没关系,但态度上要认真。”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结果存在如此大的差距,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家长在对孩子未来预期方面缺乏明确目标,导致对这一问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矛盾,态度反差较为明显。
望子成龙是每一位家长最本质、最朴素的愿望。当面对面进行访谈时,家长们或是由于害羞,或是对自己孩子现阶段的表现不够自信,因此表现出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的现象,认为达到“合格”就行。而在匿名填写调查问卷时,由于有相对的思考时间,或是基于当时阶段的孩子表现较好,则充分表达出家长内心对学生的较高预期,甚至有84.5%的家长表示十分关心孩子的前途,只要孩子有出息,自己做什么都值得。此外,通过家长访谈结果也可以看出,家长不只是一味地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对于孩子在学习上所表现的态度尤为关注。
(二)教师在解决学生成长期教育方面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通过调查问卷可知,学校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较高,其中,20岁-29岁的教师占被调研教师总数的39.3%,30岁-39岁的教师占被调研教师总数的25.0%。由此可见,年轻教师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占据重要部分,其在解决学生成长期教育方面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积累和丰富。在实际调研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年轻教师从事教育时间较短,针对学生教育方面缺乏相关经验,对于在与学生、家长沟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缺乏有效应对措施、方法和技巧,因此,许多年轻教师表示,希望能够获得与学生、家长沟通等方面相关的技巧及方法。此外,以第二小学为例,学校教师队伍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非师范背景教师,特别是聘用教师和代课教师,其专业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家长与教师之间沟通不够顺畅
——家校双向沟通的主动性稍弱。通过问卷可知,家长与教师沟通的主动性相对偏弱,其中,16.1%的受访家长表示会经常主动向教师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68.1%的家长会偶尔主动向教师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有15.8%的家长表示几乎不会主动向教师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而在实地访谈中也发现,家长与教师平时进行主动沟通的意愿较低,有家长表示,“基本不联系老师,也不想打扰老师,因为老师不只带一个班,也不只管自己的孩子。”
而在家校沟通方面,教师相对表现得更加积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3.0%的受访教师表示经常向家长了解学生的在家情况,37.0%的受访教师表示有时会向家长了解学生的在家情况。而在实地访谈中,大多数教师表示会经常与家长主动进行沟通,但很多时候家长不愿意接听电话。另外,在与教师、家长的访谈中发现,当教师给家长打电话时,家长的第一反应是紧张,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与教师仅在学生犯错误或学习成绩下降时才会联系家长有关。由此可知,要促使家校之间积极主动进行沟通,不仅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同时也需要双方在教育理念上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变。
——家校双向沟通内容主要以孩子学习为主。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家长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内容比重依次为:孩子在校学习方面、在校综合表现、和同学交往情况、品德修养和心理健康。其中,最主要的是了解学习方面的情况,选择该项的人数占比达到80.4%。而教师经常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内容比重依次为:学习方面、行为习惯与品德修养、在校综合表现、心理健康、学生能力发展、人际交往和学生兴趣、爱好及特长。其中,最主要的也是了解学生学习方面的情况,选择该项的人数占比达到100%。而在实际访谈中,大多数受访家长表示,与教师沟通不多,且沟通主要集中于孩子作业方面。从双方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当前两所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日常沟通仍以孩子学习为主。
——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教师缺乏合适的沟通技巧。根据调研结果可知(参见图5),教师认为影响自己与家长沟通的主要障碍是缺乏沟通技巧(32.1%),其次为没时间沟通(28.6%)。在实际访谈中,个别年轻教师反映,由于从事教师工作时间较短,受自身的知识结构、胜任能力和经验不足等因素限制,不了解与家长沟通的技能,期望能够得到这方面的帮助。
   综合可知,“缺乏沟通技巧”和“没时间沟通”是教师和家长在双向沟通中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也是当前家校共育工作推进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和难点之一。
五、促进芦台开发区试点学校家校共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试点切入逐步推进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
——进一步明确试点班级。调研组根据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学校、家长、学生的综合情况。整体来看,试点学校家校共育各项制度有待完善,家长教育孩子方式不够科学,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渠道不畅通。另外,为更好地开展家校共育项目,在实地考察两所学校4个班级的实际情况后,建议当地教育部门和两所试点学校选取第二小学五年级1班和实验小学五年级1班作为家校共育工作的试点班级,逐步推进落实家校共育工作内容。
——进一步优化具体试点方案。专家组将依据调研结果,针对试点班级的问题和学校整体需求进一步优化具体试点方案,进行落地实施。同时,通过专家组针对试点班级进行阶段性评估指标体系制定以及进行全程监测、督导、评估,最终形成适用于当地家校共育工作的有效路径、模式、方法等,并进行复制推广。
(二)逐步增强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能力
——为家长提供关于教育孩子方面的专业指导。在与家长访谈过程中,绝大多数家长都表现出了对于孩子寄予厚重关爱的内心诉求,但由于能力有限或缺乏科学指导,家长们的实际表现则呈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因此就家长群体而言,其非常期待获得方法论上的指导。因此,一方面建议通过搭建家长家庭教育指导平台和渠道,开展家长课堂和相关活动,为家长教育孩子提供指导、咨询等专业支持;另一方面建议培养和提升教师指导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使其成为家长日常教育孩子的指导力量之一。
——优化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大多数受访家长期待家校共育活动能够教给他们一些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比如,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四五年级的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开始出现叛逆心理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如何科学合理地教育、引导孩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健康的两性观念,都显得十分迫切且必要。因此,建议召开相关讲座和交流会,促使家长针对这些具有共同特征的重点问题进行学习,优化自身相关的知识结构,提高面对相关问题的应对能力。
(三)有效提升教师在家校沟通方面的技能
——依需求开展教师技能培训。大多数受访教师表示,愿意接受和尝试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知识与教育方式。同时,受访教师普遍认为,开展家校共育活动,至少有四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助于促进孩子学习成绩提升;二是有助于全面了解孩子情况,便于因材施教;三是有助于了解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并能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四是有助于促进亲子关系和师生感情。因此,建议依据需求设置培训内容,并系统开展教师技能培训,丰富教师相关知识结构与技能。
——以问题为导向对教师进行指导。根据调研问卷可知(参见图6),受访教师希望通过家校共育获得如下指导:与家长及学生的沟通技巧(85.7%)、学生所处年龄阶段易发问题处理与应对(85.7%)、特殊家庭的学生教育问题(82.1%)、指导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78.6%)。通过以上比例,可明显看出教师对于家校共育的指导十分期待。因此,建立学校与专业力量的联合督导机制,为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形成一边实践一边学习的工作机制,帮助其快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搭建家长与学校之间沟通交流的渠道
根据调研问卷可知,在家校共育方面,受访教师更倾向于通过以下方式开展相关活动:微信或微信群(78.6%)、家长会(67.9%)、电话(57.1%)、开放日(42.9%)等。在实际访谈中发现,家长与学校之间沟通渠道较为单一且传统,基本还是延用微信、电话以及开家长会的方式,但沟通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建议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创新开拓多种有效的沟通渠道,积极采用现代互联网方式进行沟通。例如,建立家委会并协助家委会建立沟通机制,成立家委会社群进行家长内部沟通交流。
(五)开展多元化活动激发家校共育的活力
——推动家校共育活动形式多元化。多元化活动可以较好地营造家校共育的氛围,但在访谈中部分教师表示,学校之前开展过相关亲子活动,但是因为家长很忙,所以参与度不高,导致后期减少此类活动的开展。建议立足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家长实际情况出发,在活动方案设计时注意合理安排时间和课程,用简单、便捷、高效、有吸引力的方式推动家长参与,并注重活动设计的趣味性,采用多元化形式设计活动,形式可灵活多样。
——推动家校共育活动内容多元化。在设计家校共育活动方案时,应从推动家长、学生、教师三方的思想转变出发,充分考虑适用于家长、孩子以及亲子关系等综合因素,重点加强亲子关系、师生感情、教师与家长之间互动等活动的开展,有效促进三方关系,帮助家长和教师找到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